查看原文
其他

城市治理,绕不开这几个城市性命题 | 社会科学报

何艳玲 社会科学报社 2022-04-25

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


讲到城市治理,就必须要了解城市的特质问题,不能对城市视而不见。现代化这个词让中国好几代人都有非常强的情感想象和内涵想象,本文将会对现代化、现代性做一个回应,勾勒出城市性、现代化、城市治理、国家治理之间结构化的关系。

  

城市承载着重要的国家使命和时代使命,这是讨论城市治理非常重要的根本前提。城市治理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定义的。城市治理,是与城市性密切相关的进程或者过程。我认为关于与城市性相关的城市治理的命题可以归结为如下五个:



原文 :《城市治理要回应城市性命题》

作者 | 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    何艳玲

图片 | 网络


集聚性命题


集聚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基本特征,是生产和生活活动在特定空间内的集聚。集聚是在谈城市的时候的第一个词,是第一个关键词也是必不可少的词。谈城市治理就一定要关注集聚的问题。从经济层面上来说,集聚意味着更多剩余的利润,所以财富、资本、资产等更倾向于流向城市,城市和资本具有天然的契合性。

  

当我们说城市集聚的时候,就意味着财富的集聚,财富的集聚意味着分化。一个是城市社会不同群体的分化,即阶层;另一个是体现在不同城市空间的分化,在中国这点非常明显,省会城市、副省级城市、国家中心城市、区域中心城市等,这种城市的定位是被行政权力所赋予的,并因权力和资源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空间分层。中国城市空间本身就有阶层感,城市分层,就可能产生不同问题,比如公共服务设施(教育、医疗等)不对等。城市治理的目的就是解决分化的问题,或者至少不要让分化带来更大的社会伤害。由于城市和资本具有非常天然的关系,所以这意味着城市的阶层化、城市的资本化、城市集聚的社会分化一定是城市治理在政策层面、制度层面需要回应的问题。



拥挤性命题


上面说的是经济维度,而从社会维度来说,集聚会带来拥挤,包括空间的拥挤、设施的拥挤、机会的拥挤。例如在城市里更可能由于工作机会的争夺而发生恶劣事件,也会由于大型事件而发生践踏。这意味着什么?这意味着有关城市空间设施、公共服务、机会、人口管理等一系列的公共政策的均衡性是非常重要的。要消解和减少拥挤,因为拥挤会带来非常大的问题。拥挤在本质上是集聚和垂直的利益分化。因此拥挤会产生更大的风险,而在城市中风险和危机具有放大、倍增和扩散的效应,所以城市中的相关公共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就更为重要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管理城市或者说城市治理其实就是回应拥挤的问题。这个拥挤包括非常具体的拥挤,也包括非常抽象的拥挤,包括机会、权力等,在城市里面的竞争会变得更加严峻,非直接利益相关的社会冲突也会更为凸显。

  

拥挤性是第二个城市治理的命题,我们必须意识到拥挤是城市治理要回应的问题,这需要一系列非常好的制度政策、体制机制进行回应,当然也包括空间的设计。



流动性命题


集聚带来社会分化,而分化会带来流动。流动有两个方面的维度,一个是物理流动,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,从区域中心城市到一线城市,从一线城市到首都;另一个是社会流动,从低层的链条往高层链条流动,这是人的天性。这意味着城市是非常开放的体系,边界不清晰,且边界一直不断转化,这强化了城市的不确定性,城市治理的持续性变得更重要。

  

因此,城市治理就是回应流动性的问题。在边界不确定的情况下要实现三个转变。第一,从区划管理到区域管理。第二,从居民管理到住民管理。住在这里的人,不管是本地人、外地人、本国人还是外国人,都需要纳入管理框架。这次疫情也表明,我们针对外国人的管理制度是不完善的。第三,从职能履行到议题写作。疫情的防范并不仅仅是公共卫生或应急的议题,而是一个综合性治理的议题,是整体性的回应。因此,城市治理一定要打破区化边界,打破居民边界,打破职能边界。



社区共同体命题


城市中的人们是基于职业,而不是基于家族、宗族、血缘进行交往。职业是非常现代性的问题。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的共同体,社区层面的创熟和自组织对城市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。在这次疫情中可以看到社区层面上比较熟悉的社区,人们平时有很多交往,他们也可能有非常活跃的微信群,因此他们迅速自组织起来的可能性是更大的,因为存在基本的信任。社区问题对城市比对农村更为重要。人们在社区层面变成熟人,这个是非常重要的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城市治理就是回应不同人的差异性。而不同的差异的人如何构建一个行动的共同体乃至生命共同体呢?社区中的人在危机时刻就不仅仅是生活共同体,而是生命共同体的捍卫者,而这个取决于社区内部是否有基本的信任和基本自组织的能力,让不同的差异的人在一起。因此,城市治理要回应差异性的问题。


空间命题


  




(本文系作者在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主办的“城市治理现代化”研讨会上的发言)


文章为社会科学报“思想工坊”融媒体原创出品,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29期第3版,未经允许禁止转载,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报立场。


拓展阅读

智慧城市,更需要“以人为本” | 社会科学报

视域 | 养老主要靠自己?“健康老龄化”城市离我们多远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